根管治療後為什麼要做牙套
根管治療後若只是將牙齒填補起來, 那樣跟製作牙套兩者相比, 長期成功率低非常的多(最後結局通常是如左上圖般整顆牙齒碎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牙齒的中間有神經管, 外層是象牙質跟琺瑯質, 一旦因為蛀牙或是牙齒斷裂影響到神經時, 通常需要做根管治療(神經管內的血液循環不好, 一有細菌入侵通常就是整個發炎或壞死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根管治療的步驟主要是先在牙齒上方打洞, 然後使用根管剉針下去將神經管內部做清潔, 此時通常會併用一些消毒水, 所有的程序都是要將神經管的感染清除乾淨, 感染清乾淨後, 因為之前有打洞的關係, 牙齒變成一個空心體, 如同像蛋殼那般, 若咬到硬的東西的時候可能會整個碎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此時專業的建議是將牙齒做形狀修磨, 然後製作牙套整個黏著上去, 黏著上去的牙套受力時, 力量是整個被牙套集中起來保護住, 不會有將牙冠劈開的力量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至於牙套品質的好壞要怎麼去看? 牙套戴到牙齒上, 就像訂做衣服一樣, 有材質跟剪裁上兩方面的優劣, 所以我們可以分材料面(使用的金屬種類)跟技術面(醫師製作時的密合度)兩個層面來看, 首先來看材料面, 這邊討論的牙套的材料是內冠材質(外層的陶瓷成分大同小異), 有二氧化鋯(白色), 貴金屬(含金, 銀, 鈀金, 白金等), 賤金屬(鎳, 鉻等), 建議製作貴金屬等級以上的牙套, 原因是因為貴金屬比較不會因為口內溫差, 食物酸鹼值變化等而釋放金屬離子, 且鑄造的時候貴金屬可以跟下方的牙齒製作的較密合, 第二個層面是技術層面, 使用一種好的金屬就像裁縫師傅使用上等的布一樣, 雖然材料非常不錯, 但是因為製作技術的關係, 牙套跟下方的牙齒之間並沒有做得很密合(就像使用上等絲綢的原料旦是量身訂做尺寸不合), 這樣子的牙套也不是一個好的牙套, 只是很可惜的是說密合度好不好患者本身並不容易察覺, 通常要好幾年後牙齒出問題了才發現, 而所謂製作技術包括研磨工具的選擇(粗細軟硬), 印模材的選擇(印得不清不楚, 技工師怎麼有辦法做出一顆好的牙套?), 試裝著的微調, 咬合調整, 前後接觸面的調整(太鬆的話容易塞食物到兩顆牙齒之間)....等等
只看外觀並沒有方法得知金屬種類(材料面) 但是可以看到左圖圈圈起來的位置密合度奇差(牙套製作太小), 與下方的牙齒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縫隙, 這樣長時間下來蛀牙機率大增(技術面不足), 右邊的牙套密合度就合格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上圖的這種密合度不良跟上上張圖剛好相反, 牙套做得太大, 所以常會有東西卡在牙套跟牙齒之間, 患者因為常常覺得有異味, 經x光檢查後發現是因牙套製作不良所引起, 所以同意重新製作, 右圖是製作完成, 密合度做得好, 患者的口內異味自然就消失了
綜合以上所述, 根管治療後應該要做一個好的牙套, 而不是做一個密合度不良會讓你再蛀進去的牙套